攻克肥水★■“直排■◆■◆”难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平湖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核心的杭嘉湖平原,县域内河网密布。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平湖市常年种植水稻32万亩左右,生长季中需要数次将水田中的富含氮磷的肥水排出■■◆◆■■,传统的◆★◆“直排◆◆◆★”方式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随后,水稻所组建由16名专家参与的团队科技特派员,在荒芜的山间建起院士试验田★■◆◆■■,先后引进20多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传授农民绿色优质栽培和抛秧技术,引进水稻、油菜良种和适宜山地的小型机械,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古老梯田赋予现代科技的力量。
经考察,云和雪梨始种于明景泰年间,拥有百年以上的老梨树580株,但由于管理粗放◆★◆◆■,梨树纯度退化,病虫严重★■★,树势衰弱。专家们深入海拔525米~1075米的苏坑村和包山村,紧急开展雪梨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和梨农技术培训,成立云和雪梨产业联盟,以◆■“规模化、数字化、特色化■◆◆★◆”创新推进云和雪梨产业集成发展,打造云和雪梨特色村12个,种植面积达1.25万亩★■◆★◆★,年产量近6000吨,产值超亿元◆★★◆★◆。
截至2022年底,松阳县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有机茶园面积1070亩,新培育有机茶转换基地24个★■■★■,总面积2353.5亩◆◆■★◆★,总产量1.33万吨。2023年3月,松阳与一家企业完成全县首笔茶园碳汇交易,交易量1416吨,交易额5万元,进一步将茶产业的★★◆■“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为打造低碳循环农业体系树立标杆。
20年来■■◆◆,中国农科院在参与浙江◆★◆◆◆★“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探索出从人才★★、品种、技术到产业的一整套科技帮扶模式◆◆■,形成了依靠农业科技支撑乡村绿色发展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为科研院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18年,环发所与丽水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茶叶所联合启动联合国粮农组织碳中和茶产业发展项目。2019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助下,◆■★“中国碳中和茶松阳试验基地■★★★◆”建成挂牌,深入挖掘中国茶叶生产在应对气候变化、茶叶品牌价值和产业链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引入碳抵消措施◆◆◆★★,在生产端和需求侧持续提高土壤碳汇,减少投入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21年,“千万工程”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第三阶段,中国农科院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共建共享形式■★★◆◆,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道路上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中国农科院深入贯彻“两山理论”,通过“举院抓大事”等改革措施,聚焦绿色低碳等领域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改厕、粪污资源化利用◆■◆■■★、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2012年■■★,李强研究员接过白堃元在缙云的重担■■■◆★,主持创建缙云茗源创新工作站和缙云县科技特派员创新联盟,组织专家在龙坑村连续工作100多个日夜,召开大小会议40多次,与村民促膝谈心200多人次,与当地政府和农民达成发展黄茶产业的一致意见★★◆■★■。
三代■★★■“科特派”接力奋斗★★,悉心培育致富◆■★◆■★“金叶★◆”。丽水市缙云县龙坑村位于浙南腹地,距县城70多公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坑村路不平◆■、车难开■◆★、杂乱差的面貌大大改变,但由于缺乏适宜产业,村里“空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2003年,茶叶所刚退休的白堃元研究员来到缙云担任科技特派员★◆■★■★,他发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砂壤土很适宜种茶,但由于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在一次培训讲座上,一位茶农向白堃元介绍了自己发现的一株特别茶树,经过茶叶所的鉴定和悉心培育,缙云诞生了自己独有的黄茶品种,氨基酸含量达普通绿茶的3倍~4倍。
在专家的带动下,杨丰山村大批村民返乡创业◆★◆★★,成立多家集农业■★★、旅游◆★◆■★★、研学、康养、餐饮等于一体的强村公司,梯田面积由不到800亩扩大到近3000亩■★◆◆,每斤大米价格由5元提高到15元以上,每年举办“插秧节■■■■◆”“星空露营节◆◆■■◆■”等活动◆■★◆★◆,村集体的“家底”厚了起来◆★■■,村民的“钱袋★◆◆■”鼓了起来★■★。2022年,杨丰山村因入选仙居县第一批共富示范村试点,被誉为 ◆◆◆◆◆★“浙东香格里拉★■■★■”,水稻所也成功探索出“一粒米”撬动一座山、带富一片村的强农共富模式。
深山共建试验站,培育振兴乡村“共富果”◆★★。丽水市云和县位于浙江西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03年以来,云和县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改脏乱差的旧面貌,形成了“车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云和县把目光瞄准县里已有500多年栽培历史的雪梨■★◆■◆,并把中国农科院的果树专家请到县里开展深入合作。
编者按◆◆:近日◆★◆,为进一步学习运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中国农科院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梳理了20年来全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千万工程”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典型案例,现予刊发,供交流借鉴★■。
廿载行走阡陌,造福万千茶农。金华市磐安县双溪乡位于浙江中部山区,因地处东阳江北江上游故名“双溪◆★”◆■★■,是典型的生态涵养区和高山欠发达区◆◆■★★★。
院地深入合作,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浙江样板■■★■◆★。为进一步支撑浙江“千万工程■■★”第三阶段各项任务,2023年4月,中国农科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湘湖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协议◆◆◆★★,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出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将围绕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依托中国农科院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在现代生物种业创新和绿色健康高效农业两大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共建种质资源研究★◆■◆、分子设计育种研究■★■、生物互作与农业生态研究◆★、绿色投入品与功能食品研究◆■、技术集成与成果孵化五大共享平台,搭建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农民群众之间的■◆■■◆“共建共享共赢桥梁★■”★■■★,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
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孕育乡村振兴“稻”路◆★■◆■■。丽水市遂昌县位于浙江西南部,2008年启动洁净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中起步较早的地区,2011年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保护开发古梯田★◆★,打造“浙东香格里拉■◆★◆”。台州市仙居县杨丰山村位于浙东群山中■★◆■■,属古越国境内,是典型的南方丘陵间村落◆◆■。几千年来,山民们逐渐把山坡改造成梯田■■★,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遗产◆◆★★。“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杨丰山村面对劳动力外出◆◆★◆、大部分梯田荒废的困境,决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变高山贫困村的面貌。2018年,水稻所与杨丰山村以党建联建的方式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扶小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提出保护开发古梯田,围绕稻文化发展优质稻米和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
截至2022年底,缙云全县茶园产量较2005年提高3倍,黄茶产值提高6倍达3.8亿元,成功将一片“绿叶◆★”打造成“金叶”,实现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
早在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中国农科院就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向浙江输送一批科技人才。20年来,一批批科技人员接续奋斗,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2年,环发所与平湖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共建科技小院等形式深化合作,探索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落地模式◆★★■■■,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宜居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样板★■★■■◆。
2022年,中国农科院与云和县面向雪梨产业未来发展★★■◆■■,共同建设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东南丘陵(云和)梨试验站,建成东南丘陵生态区最大的独具特色的梯田式梨种质资源保存圃★■◆★◆,形成集种植示范◆★★★★、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带动全县旅游★◆◆■★★、餐饮、文化等多产业协同发展,让雪梨成为云和实现乡村振兴路上的“共富果”◆◆◆★■■。
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科院联合发布《中国碳中和茶叶生产》报告,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估茶叶种植、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估算茶树生物量碳汇,确定茶叶碳足迹,为将“碳票◆★■◆◆”变“钞票”、★■“资源”变“资产”奠定科技基础。
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遂昌县聘请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担任县种子产业首席专家★■◆◆◆,为发展绿色产业出谋划策。通过深入的调研,程式华发现遂昌县拥有独特的山水田园优势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制种历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如果能够扩大制种规模◆◆■◆★,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值,更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守住耕地红线。此后■◆■,在程式华的建议和带动下,遂昌县决定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先后出台了“粮农贷★★◆■■■”◆★、杂交水稻制种专项保险等扶持政策和机制。
助力建设“碳汇茶园”◆■◆■◆■,提升产业“含金量”。丽水市松阳县自古盛产茶叶,茶园面积达15★◆.32万亩,是全国茶产业十强县◆★★■◆★。为推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松阳县2017年开始探索建设生态低碳茶园。
中国农科院位于杭州的水稻研究所和茶叶研究所是农业科技支撑“千万工程■★★◆■”的排头兵。2004年以来◆■,两家研究所先后培育出“中浙优”“中茶”等多个系列的优质水稻和茶叶品种★■★◆,并率先在浙江示范推广,促进农业收入大幅提高■■◆;研发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低毒低水溶性农药等一系列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有效促进化肥农药减施;通过所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形式建立一批科研示范基地,培训大批乡土农业人才,有力支撑稻米和茶叶绿色产业链发展;通过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选派驻村书记、支部结对共建等形式,先后派出200余名科技人员■■、23个团队科技特派员◆◆■,深入浙江遂昌■★■★◆◆、仙居、磐安、缙云★■、武义、泰顺、青田■★、常山、云和■★■◆★、景宁■■■、龙泉◆★◆◆◆★、松阳、庆元、天台、三门、淳安■■■★◆、江山、开化★■、文成、平阳、建德等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及加快发展地区,依托中国农科院丰富的科技资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完成浙江省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赢得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的一致肯定◆■;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程式华、浙江功勋科技特派员权启爱◆■◆★★、白堃元,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李强◆■、肖强等一批先进典型★★◆★■◆,为促进浙江省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科院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农业基础、经济水平★★、乡风民俗等特点,科学谋划主导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018年,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张晴雯研究员带领团队来到平湖展开科技攻关,探索政产学研用技术落地模式,通过院地、科企合作,研发化肥农药双减、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等新技术■◆◆★■◆,在广陈镇水源保护地龙兴村建成全省首个千亩水稻生产“标准地■■”示范区◆■■◆,实现灌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田-沟-河-浜■★★◆”水生态系统化治理,带动全市5.33万亩稻田建设全过程控制截污减排工程,为县域河流从普遍劣五类水质到三类水质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做出重要贡献,支撑平湖获评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2003年,在“千万工程”的东风中,双溪乡决心发掘利用双溪生态资源,告别“种种砍砍★★◆■”的农业模式。同年,茶叶所63岁的权启爱研究员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来到双溪,他走遍全乡17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的每一块茶园★★,提出发展白茶产业的详细方案★■★◆。此后,他常驻偏远山村,跑农户作动员,跑市场购茶苗,手把手教技术,建成全县规模最大的千亩白茶示范基地★★■◆★◆,培训技术人员超万名,留下一批带不走的科技特派员■★★■★。
2023年,承接缙云薪火的“80后”研究员韦康荣获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在三代科技特派员的接续奋斗下,龙坑村建成“千亩黄茶科技示范基地”★◆◆◆,吸引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形成了以“省科技特派员+青年回归+乡贤助力+民间投资”的发展模式,龙坑村也从昔日的◆■★“最远最穷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美丽富裕的“千亩黄茶第一村■★”★■■◆■◆。
水稻所与相关企业和县农业部门深入合作,依托育种工作的深厚基础,根据南方山区半山区水旱轮作耕作模式和米粉加工等多样化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研发、生产和推广★■。程式华带领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制种产量从亩产不足50公斤提高到了125公斤~150公斤,推动制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近2万亩■◆★★★★,每年为我国南方地区1亿亩稻田提供良种1400吨,“中浙优”“嘉禾优◆■”“万象优”等系列品种多次获评“浙江好稻米★★◆”■■◆◆◆。翻滚的稻浪成为遂昌的美丽风景,有力促进了农旅融合的发展■■★★,被誉为一颗种子孕育的乡村振兴◆◆■★“稻■◆★■◆”路。
2014年,权启爱将接力棒交给新一任科技特派员许勇泉,在11年的时间里,双溪乡茶园面积增加6倍,人均茶叶年收入增加7倍,良种茶园覆盖率超90%,权启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十大感动磐安人物等荣誉称号◆★★★。在权启爱的带动下■★★■,茶叶所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为磐安茶产业发展,特别是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支撑,推动茶业成为磐安乡村振兴的支柱特色产业,实现从小茶叶到大茶业的绿色蜕变。